教改十四年了。

在大考前後竟然在論壇上引發熱烈討論。

轉貼幾篇與大家分享,

也會在另外一篇分享我的心得感想。

業界不需博士… 
學校只教考試機器 
 

劉仁沛/台大農藝系生物統計組教授、統計教學中心主任(台北市)

昨天聯合報報導博士找不到工作,博士班招不到人,令人憂心。我國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去年我一位博士班學生畢業,雖然他在就讀博士班前曾在業界工作十年,但畢業後雖經我苦勸,卻打死也不回業界,他跟我說:「業界不需要博士。」

兩年前,在口試一位申請博士班的考生時,因為他負責一篇刊登在頂尖期刊論文的統計分析,我問他所使用統計方法的P值如何計算,他的回答令所有口試老師啼笑皆非:「用點選式統計軟體,點下去就得到P值了。」這也顯示台灣考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這些結果反映在台灣的產業,就是只能做代工,不重研發,所以不需要博士人才。台灣的博士畢業生只好到學校教書,博士生為了能順利畢業、找到教職,擔任教職後為了順利升等,這些博士級的研究人才製造了一堆與產業界脫節的論文,而完全無法解決產業界在研發產品上的問題。

這個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,是我國教育是以基測或指考為工具所得之智育成績將學生分層,並進行資源分配。我國教育就是考試教育,製造了一堆除了考試其他什麼也不關心、什麼也不會的考試機器人。只會考試不會做事,上了研究所,讀了博士班,必須進行無標準答案的研究時,就束手無策了。進產業的畢業生思考模式也被「一定要有標準答案」限制,因此台灣的產業只能做代工,無法創新研發。當國外一流大學早已反省不應單以考試成績為入學標準,且要顧及入學者多樣性時,台灣各頂尖大學仍沾沾自喜收到多少滿級分的學生,是不是太缺乏反省能力,也太因循苟且了呢?

要解決這問題,我們一定要將明星高中的迷思打破。其實目前的國中基測,目的是基本能力測驗,依照統計原理來看,許多明星高中與社區高中基測成績之差異,其實是隨機發生,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,實無必要差一分就差一個志願。

而且目前進入大學的管道逐年增加,明星與社區高中差異性也越來越模糊,因此容我們大膽建議:成績差異在統計上不具顯著性的學生,以隨機分配方式分配到該區段所有的高中。國中、小更可以將學生隨機分派到各班,不必假借名目做智力測驗,或用上一年考試成績作S型排列,教育也得以不再以考試為主,不再需要違反個資法公布全級成績來挫折學生,而能趁青春年少啟發孩子的創意及解決問題能力,當然更可以五育並進,如此才能使學生與國民的潛能充分發揮,進而使我國的高等教育及產業向上提升。大家也不必擔心博士班招不到學生,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了。【2010-06-28/聯合報/A13版/民意論壇】

 

正在拚指考,也要吐苦水 
盲從考試 誰能掙脫桎梏

【陳韋達/成功高中應屆畢業生(北縣板橋)】

說來諷刺,即使我馬上就要披上戰袍參加大學指考,也不禁想在此分享長期壓抑而不得紓解的想法,尤其針對台灣教育方針的偏差和學生自身的應變之道。

最近民意論壇連續有學生出面探討現有制度的優劣,我想並不是只有我們受不了這種隱藏在教育、社會,以及部分台灣人民刻板印象下的軟性壓力,只是高高在上的官員,看不著也聽不到國、高中生們在埋頭猛讀了十二小時後,再疲憊也要一吐苦水的神情罷了。

從國小到現在高中畢業,不能說沒有人提醒我還有考試升學以外的路,然而背後隱含的意思實是「如果你不是讀書的料,再來嘗試看看其他領域」,而我對讀書還在行,於是一路以來,讀參考書只為成績,成績只為升學,升學只為符合社會期待;至於理想、志向、成績不錯的同學,自然不願輕易放掉腦中已存有的課本知識,義無反顧地追求被社會視為空泛的夢想。難怪日前聯合報家庭版的一篇文章打趣道:「拿A的將來都是幫拿C的打工」。

然而仍有少數人勇於追求理想,像我的學校有同學學測獲得高分,可上台大,但仍選擇心之所嚮的藝術大學,他的決心令我欣賞,因為竟能不畏親友的指指點點,不在考試競走中盲從。但他畢竟是少數,大部分學生仍舊無法脫離這已根深柢固的桎梏。

我並不奢望這深植的觀念能夠一夕絕地大反轉,即使教育政策改個不停,終究無法脫離考試文化。所以最重要的仍是學生自身,能否在課餘時間多方涉獵,讓自己一展長才,讓這病態的社會看看,不是只有升學考試才能打出一片天。【2010-06-29/聯合報/A15版/民意論壇】

 

正在拚二衝,也有話要說 
教育死結 叫我覺悟什麼

【彭梓堯/國中應屆畢業生(桃縣中壢)】

讀了最近幾天討論教育的投書,雖然我即將參加第二次基測,仍有些感想不吐不快。

九年一貫課程,對我們真的有幫助?還是三年後,將因內容無法銜接而跌得遍體鱗傷?別說有人適應良好,應該要問普遍適應良好嗎?別總說前幾志願的學生如何,為何總要將資源、聚光燈投注在他們身上,後面的學生呢?還有那些中輟生呢?他們自願要自我放棄的嗎?還是老師早先放棄他們了?

關於多元化課程分配,我是音樂資優班學生,如果我們要參加音樂的比賽,許多學科課就要被借走,等到要準備基測時,術科課又要被借走,挖東牆補西牆的,這就叫多元教學。晨間活動?我們也有,周一至周五,考試!簡單俐落!中大型學校資源豐富?是啊,所有最好的師資,資優班獨棟,什麼資源都用在我們身上。

資源分配?那些明星高中的學長們,請你們不要這麼理所當然,你們一步一步都是踏著別人的學習資源往上爬。你們一個人運用的資源或可以幫助三個、五個或更多的學生,他們只是對讀書沒那麼在行,便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挖掘他們的才能。教育並沒有給他們什麼,他們到底能給自己什麼?

這不就是台灣教育?給學生多元教學,不需在意升學率嗎?這個教育死結可說是一環扣一環,社會先給了家長、學生們名校的迷思,好的教育理念該如何發揮呢?

我是一個正在準備「二衝」的學生,每個人都叫我要覺悟,可是該為了什麼而覺悟呢?難道是該屈服於台灣教育的時候了嗎?【2010-06-29/聯合報/A15版/民意論壇】

 

批評教育 別消費優秀學生  
【江懷哲/國中應屆畢業生(北縣新店)】

我們這個世代被稱做「草莓族」,不是沒有原因的,我們之中有許多人碰到挫折,就退縮不前,或盡挑能合理解釋自己逃避行為的話說。

沒有一個制度是完美能符合全部人的期望,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就是如此。很多人認為這個體制對自己不公平,其實仔細想想,難不成換個制度便能天下太平了嗎?這個制度還是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。

很多人對優秀學生大肆批評,真是可笑。在華人社會中,讀書是第一出路,優秀學生獲得栽培,繼續深造,其餘的學生如果執意繼續升學,便只能得到有限的資源,這是很自然的事情。但很多學生便因此常常抱怨自己不被重視,沒有資源。教育,是用來培養學生,天下哪有不教優秀學生的道理?優秀的學生能獲得好成績,也有努力。為何每次批評教育體制,都要被別人消費?

很多後段學生嚮往歐美的自由學風。我問他們為什麼,他們說因為考試少,上學時間短等等。就是因為有這些懶惰的想法,我們才會招致批評。台灣人的拚勁到哪去了?

有許多人確實因為教育制度過得很辛苦,他們付出更多的努力,但結果就像無情的雨一樣澆在他們傷痕累累的身上。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,強者越強,弱者越弱;你們無法抗拒。

也許我們該覺悟:這就是真實的考試人生。你無法逃避,你只能面對,再多的哀嚎都是無濟於事的。像一個台灣人一樣,勇敢的面對,莫墮了我們這世代的名譽。【2010-07-01/聯合報/A19版/民意論壇】

 

只管考得好的 誰管程度差的 
偏鄉孩子學不好 該怪誰? 

【李家同/暨南、清華、靜宜大學榮譽教授(新竹市】

又是考試季節了,新聞報導都集中在哪一位同學考得多好,也會報導考到明星學校要多少分,就是沒有人注意一些偏遠地區孩子的學業程度。

現在基測滿分是四百一十二分,我發現有些偏遠地區國中的平均基測分數是一百卅分左右,這些孩子將來何來競爭力,很多孩子恐怕會終生靠打零工過活。任何社會總會有程度比較差的孩子,但是如果一個地區的孩子普遍地學業程度差,我們政府總不能假裝看不見吧。孩子功課不好,有可能是不夠用功,但是普遍地不好,我們總該要檢討一下原因,而絕對不可以認為這是孩子的錯。

偏遠地區孩子之所以功課不好,最大原因是在於整個社會認為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,而且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不會埋怨社會,因此這種現象存在很久了。對於政府來講,他們絲毫沒有感覺到選票上的壓力,也就不會注意這件事。

我曾經做過一些抽查,發現很多偏遠地區的小學畢業生連father、mother這種字都不會拼,分數的通分也不會,試問這些孩子如何能夠念國中?不知為何,我們始終不能保證絕大多數的孩子有最低程度,我們也不太知道偏遠地區的孩子在智力上和城市孩子差距其實不大,只要我們真正的關心他們,他們一定可以學得好的。

遺憾的是,我們的確沒有注意到偏遠地區的英文老師不夠,那些可憐的孩子很多一周只上一節英文課,孩子的父母不會英文,也無可能上補習班或者請家教,一周下來,早就將老師教的忘得一乾二淨。反觀城市裡的孩子,在國一的時候,相當多的人已經通過全民英檢初級的考試。我曾遇到一位小六生,他已經在做聯經出版社網站的第七級翻譯,這一級應該是給大學生做的,下面就是一段例子:

「張伯伯說,如果不是這件棉襖以及那個小兵的水壺和乾糧,張伯伯可能會凍死,也可能因為缺水缺糧而死在戰場上。所以他一直帶著這件棉襖,因為他一直對棉襖的主人心存感激。」

由此可知,我們偏遠地區小孩多可憐,他們的家長根本不知道有這種免費的網站可以練習英文,家裡沒有電腦,無從上網,將來如何和城裡的孩子競爭?

偏遠地區孩子功課不好,我們是可以幫助他們的,比方說,叫他們每天做完作業再回家,老師應在旁邊看他們做作業,也許很多人認為老師已經很忙,不可能再做這一類的事,可是誰都知道,偏遠地區學生越來越少,政府正在逐漸減少學校的名額,如果不減名額,我相信老師會有時間幫助學生的。如果偏遠地區英文老師永遠不夠,這些地區的孩子英文一定趕不上其他地區的孩子。

結論是,偏遠地區孩子程度差,不能怪他們,我們要負絕大的責任。【2010-07-03/聯合報/A27版/民意論壇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頭亞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