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點圖有連結報導..)


很多人在自殺;生病的人、憂鬱的人、老人、年輕人、小孩子。
如果你能給大人和成人兩個名詞正確的定義,或許我們會說,這些人「真不是個大人/成人。」

15歲的少年,不是大人?他三四十歲的爸媽還有虛長幾歲的姐姐,就是大人嗎?

蘋果體系的爽報》鉅細靡遺交代了這個真實故事的情節,還有一張滿臉疲累的母親的照片;那張臉,不懂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?


TVBS很認真的在30號、31號兩天持續追了這則新聞,還以「死了一個孩子之後」深入探討。(大家可以關鍵字自行上網搜尋。)

但是充其量的,說穿了,新聞背後,要不是這個孩子已經是一個15歲,剛考上地方明星職校的少年,要不是他沉迷於『線上遊戲』,而在暑假結束前也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,沒有這些“話題點”引發媒體長官們的注意;這則新聞,或許就只會像其他那些自殺死亡的消息,只不過是日復一日,湊湊版面、填充新聞時段的訃聞罷了。那些生命消殞,甚至引不起一陣話題性的漣漪;死亡,真是輕如鴻毛。

不過還是有些人看到新聞事件背後,願意思考深究原因,不是只跟著電視新聞和報紙內容,就自以為開始又結束了話題與思考。新聞事件原本就是日日時時更新的,事件背後的意義也不是當下就能直接了當下註腳的。

兒子沒有說話》─袁瓊瓊

“我有時候認為,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能夠做的最好的事,就是相信他的能力,然後站在一旁,看他成長,並且欣賞。身為父母應該像園丁,給樹木澆水,除蟲之後,就看他生長。我們不會規定玫瑰要變成茶花。但是許多父母常常想把香蕉種成蘋果。”


死了一個孩子之後 : 都是網路害的? 還是溝通出了問題?》─ Mr. Friday



對這個事件背後引發的親子關係和教育溝通的反思,上面兩篇文章很值得一讀。那個兒子沒有說話的故事,或許能輝映那張圖片中無助的臉,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?我都是為了他好啊!」

自殺是自殺者的報復。活著的人永遠比死去了的重要。還有很多父母也不見得懂得做父母,只是他們比較好運,沒有逼死了孩子。個性裡容易把自己逼向死路鑽牛角尖的,就是不容易輕易釋懷,需要更多更多的包容與溝通才能解開心結。而我們這個社會或許還是需要更多的雞婆機制。不要忽視身邊任何一個警訊,不要羞於向別人請求幫助。不管是怎樣的自殺事件,我想這樣才是較為正面的態度。


『世界從不因為誰而停止運轉,但當你笑了,這個世界就跟著笑了;當你皺眉,全世界都變得失色灰暗起來。』


另外,順帶一提,會突然對這個新聞有所感觸,倒不是上班時間被電視新聞轟炸出來,而是看了朱學恆的網誌!誰說宅型社會成員們的貢獻與付出不是中流砥柱?

話又說回來,新聞敏銳度高的專業新聞媒體,也不是一味追求收視率啦,第二篇引用連結的文章,作者Firday先生可就是看了T台方大主播的一連串相關整理報導後才有感大發的,而且還對這種播報方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感受呢。而且據其文中所述,T台下屬大記者們,似乎也有時時關照著大名人小胖子朱學恆的網誌最新宅態,所以中資的新聞台就算只顧收視率有時忘了品質,但還是滿值得看的啦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大頭亞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